央视就是央视春晚力显高级姜昆《欢乐方言》相声语言的高级

  除夕夜,姜昆老师重回央视春晚,和搭档戴志诚一起,表演了相声作品《欢乐方言》。这个作品的主要精髓在于,姜昆老师在作品当中,以学习广东话的方式,带领大家重温了一下中国部分古语词的发音。这个作品,在保障相声笑点的同时,把大学中文系古文音韵、训诂课程当中的很多知识,信手拈来,真的是重现了相声作品在语言学上高级的一面。(因央视春晚图片版权限制,本文配图采用姜昆老师其它卫视综艺娱乐节目当中的海报)

  《欢乐方言》这个相声作品,其实是让相声重新再回到了自己语言学艺术上的层次高度上。其实,49年之后,很多语言学的大师们均参与相声创作,一度让当年的相声成为真正的语言学上的高端艺术。而这种高端,是思想境界上的高端,具体表现形式上,又是普通观众们喜闻乐见的。一个很典型的例子,比如,刘宝瑞老师的部分单口相声作品,不但可以当作相声作品进行舞台表演,还能够作为文本,成为中学课本内容。

  相声作品曾经长期处在语言学、文学文本的创作高度上,在这种高度之上,不仅带给了普通观众快乐,更是带领大家学习了很多知识。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,春晚舞台上,各电台的相声广播当中,大多是这种语言学价值和文学性非常高的相声作品。可以说,我们这一代人,就是听着这些的高级相声成长起来的。

  不知道从何时开始,相声只要谈高级,就被部分观众唾弃,反倒是一些非常三俗的内容,大行其道。甚至于有少量观众,已经公开嚷嚷,自己就是喜欢低级的东西,所有的高级,才是最错误的。这是让很多艺术创作者都非常尴尬的事情。相声艺术,明明已经站在了语言学的殿堂上,把大量的平常大家不接触的知识通过观众们喜闻乐见的方式,传递了出来,实现了文化向普通观众的流通。为何,突然之间,就有一小撮网友出来诋毁这种创作方式?

  回到《欢乐方言》这个作品当中,节目播出完毕之后,我在聊天群组里边写了这么几句话:

  大学中文系有专门的古文课程,需要学习很多古语发音,尤其是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内容。姜昆老师的相声,深入浅出,把这些古语发音用喜剧包袱的方式表达出来,不仅高级,而且笑点好,让人记得住。

  对于姜昆老师的这个作品,看完之后,笑过之后,青年们显然应该思考一些知识点了。中华大地上,方言有很多种,仅仅是北方的几种方言那么简单吗?到了部分南方带去,尤其是广东、福建一带,他们的方言又是怎样的?他们和我们北方的发音一样吗?也是四个音调吗?为什么很多闽南话、粤语当中,有更多的音调和声调呢?这些音调和声调上的不同,是如何带来的呢?

  如果您不愿意学,看完了《欢乐方言》,哈哈一笑即可。如果您愿意学,这后边,其实藏着太多的古籍知识。语言学层面上,是中国古语音的各种发音问题。历史学知识上,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多次“南渡北归”,尤其是南渡岭南的很多事情。这些知识,在中学的历史课本当中,都是一带而过的。但是,一旦我们深入研读,就会发现,它其实藏着中华民族的很多血脉流传的内容。

  老编上大学中文系的时候,古文音韵和训诂两门课,都是选修。但课程难度很大,尤其是涉及到很多古语词的发音的时候,真的是需要下硬功夫的。所以,我知道姜昆老师这个《欢乐方言》在创作上的难度系数。这个作品,是真的把相声放在了一个值得尊重的高度上,把我们大学课程当中的很多专业相关知识,深入浅出,形成了相声语言。看完这段相声,我更希望可以在媒体上看到姜昆老师的采访,让他谈一谈,这段有文化、有档次的相声作品,是如何创作的。

  其实,姜昆老师的这个作品,我在广东卫视的综艺娱乐节目当中,也看过。当时,姜昆老师和搭档表演的是学粤语,节目内容和这次春晚的内容大体相同。显然,姜昆老师在广东卫视的喜剧综艺当中,创作了非常符合广东卫视播出背景的内容。而学广东话,又不单单是学方言那么简单。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“南渡北归”当中,大量的古语发音就遗留在了岭南地区。学会了很多粤语发音,甚至于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。相声作品,重新站在了艺术的高度上,带给大家一种文化的享受。

  我觉得,《欢乐方言》这个作品,没有深厚的文化、语言学功底,是创作不出来的。央视就是央视,力显高级,让很多艺术形式,重新再回到高级的段位上。给央视春晚点赞,给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点赞!(文/马庆云)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
相关新闻